人間通訊社

2025年08月13日 星期三
星雲大師全集
首頁 > 全球宗教 > 佛光新聞> 小港講堂佛學講座 慧安法師《水懺》呼籲發心懺悔修行

佛光新聞

字級

小港講堂佛學講座 慧安法師《水懺》呼籲發心懺悔修行

【人間社 邱錦清 高雄報導】 2024-04-22
佛光山小港講堂4月21日舉辦佛學講座,禮請佛光山都監院文書室四單書記慧安法師主講「水懺」。慧安法師以深入淺出的方式,通過多個生活實例故事來說明懺悔與發心,吸引了近110人參與講座聆聽法益。

慧安法師將《慈悲三昧水懺》進行了細緻的解說,包括緣起、禮讚供養、七心四觀、懺悔三障、發願回向以及總結等內容。

慧安法師介紹《慈悲三昧水懺》緣起,相傳唐末的悟達國師,因受皇上看重悟達國師,封他為國師並賜予沈香寶座,令他心生傲慢,生出人面瘡。後來,因蒙迦諾迦尊者的「三昧法水」,得以掬水清洗人面瘡。才知是遇到賢聖之人,故將這段經歷寫為《慈悲三昧水懺》流傳至今,後世眾生廣泛修行,被視為漢傳佛教的重要法門。

慧安法師介紹《慈悲三昧水懺》中供養的意義與功德,舉佛光山開山祖師星雲大師曾說:「受戒不僅是把戒條背回去,更是一種內化的過程,是由內而外的展現,才能知行合一。」勉眾拜佛禮懺時應保持適當的心態,將心中的不對等之處排除,讓心燈得以照亮。

禮佛拜懺是至關重要的修行方式。進行禮佛拜懺時,應培養特定的心態和觀念。法師介紹「七心四觀」,包括慚愧心、恐怖心、厭離心、發菩提心、怨親平等、念報佛恩、觀罪性空,以及觀因緣、果報、自身、如來身。以諸多生活實例說明這些心態與觀念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和意義。

慧安法師表示,透過這些心態和觀念,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自己的修行,並在日常生活中實踐佛法的教義。因此,在禮佛拜懺時,我們不僅是在表達對佛菩薩的尊敬和信仰,更是在修正自己不好的觀念,進而精進修持。

在修行的道路上,會遇到三種阻礙,即「煩惱障」是內心的貪欲、瞋恚和愚癡等不良念頭,阻礙朝向正確的道路前進;「業障」是因貪婪、憤怒和無知等造成的不良行為,也擋住修行的道路;「報障」則是這些煩惱和不良行為所帶來的不好果報,如墮入地獄、畜生、餓鬼等境界,都會嚴重影響修行。

然而,我們可以透過發願回向,將修行功德,以及《慈悲三昧水懺》所帶來的祈願,送往一切眾生,希望眾生也能得到滋養和加持。以佛光山開山祖師星雲大師的〈慈悲三昧水懺祈願文〉指出真正的發願源自內心,就是所謂的「發心」。

世界上,最寶貴、最殊勝的財寶並不在地底下、深海中,也不在銀行裡或荷包裡,而是在於每一個人的心中。願隨緣消舊業,不再招惹新的過錯,以此心懷感恩、行善立德,將心中的光明傳播到世界的每一個角落。
12345678910第1 / 929頁
追蹤我們